孔子

詞語解釋
孔子[ kǒng zǐ ]
⒈ ?(公元前551—前479) 中國春秋末期思想家、教育家、儒家創始人。名丘,字仲尼,魯國陬邑(今山東曲阜東南)人。幼年生活貧困。學無常師,相傳曾問禮于老子。50歲時任魯國司寇,攝行相事。后同學生周游列國,終不見用。晚年致力教育事業,傳弟子有3000人,著名者72人。政治上主張“正名”,認為“君君、臣臣、父父、子子”,都應名實相副,以鞏固等級名分和社會秩序。提倡德治教化,反對苛政。倫理思想上宣傳“仁”。“仁”是符合等級制度的言行規范,又是維護家長制的精神支柱,是品德素養恭、寬、信、敏、惠的總稱。教育思想上注重“學”與“思”的結合,提出“學而不思則罔,思而不學則殆”和“溫故知新”。重視因材施教。現存《論語》集錄孔子言行。
英Confucius;
引證解釋
⒈ ?春秋 末期思想家、政治家、教育家,儒家的創始者。名 丘,字 仲尼。魯國 人。 《論語》一書,記有他的談話及與門人的問答。
國語辭典
孔子[ kǒng zǐ ]
⒈ ?春秋時孔丘。參見「孔丘」條。
英語Confucius (551-479 BC)?, Chinese thinker and social philosopher, also known as 孔夫子[Kong3 fu1 zi3]
德語Konfuzius (Eig, Pers, ca. 551 - ca. 479 v.Chr.)?
法語Confucius
分字解釋
※ "孔子"的意思解釋、孔子是什么意思由漢語字典在線查詢漢語詞典查詞提供。
造句
1.爺爺向來主張要有不恥下問的學習態度,贊成孔子的“每事問”和“舉一反三”。
2.倘若不是孔子,我們也就不會知道仁的思想真實的涵義!
3.泰山前鄰孔子故里曲阜,背依泉城濟南,面積達426平方千米,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,氣勢雄偉,拔地而起,有“天下第一山”。
4.我受過孔子的教誨;聽過梵天的真理;也曾坐在菩提樹下,伴隨過佛祖釋迦牟尼。可我現在仍是懵懵懂懂,信不信神明,我還在斗爭。
5.他又追問,孔子說,仲由這個人,如果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,可讓他去管理軍務。
6.子路自慚形穢,急忙退出,改易儒服,再正式去求見孔子,并拜孔子為師。
7.孔子反對以德報怨,倡導以直報怨,以德報德,但社會反過來以怨報怨的,就是不幸中的悲哀了。
8.可見孔子十分看重禮容,在不同的禮儀場合,或愉悅,或敬謹,或勃如,或變色,都隨儀節、場景的變化而轉換。
9.孔子學無常師,誰有知識,誰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,他就拜誰為師,因此說“三人行,必有我師焉。
10.孔子“有教無類”的教育思想,在今天仍然起著很大的作用。
相關詞語
- kǒng què孔雀
- yā zǐ鴨子
- xiǎo huì zǐ小會子
- xiē zǐ些子
- zǐ mù子目
- zhǒng zi種子
- tù zǐ兔子
- zhū zǐ bǎi jiā諸子百家
- shí zǐ石子
- duì hé zǐ對合子
- shí èr zǐ十二子
- zǐ yī子衣
- yín huì zǐ銀會子
- mǒu zǐ某子
- huā huā gōng zǐ花花公子
- zhèi xiē zǐ這些子
- shào nián zǐ少年子
- duì duì zǐ對對子
- rì zǐ日子
- bǎi èr zǐ百二子
- chóng shēn zi重身子
- xué zǐ學子
- zhuō zǐ桌子
- dú mù zǐ犢木子
- jiào huā zǐ叫化子
- fāng zǐ方子
- shī zǐ獅子
- yǐng zǐ影子
- kǒng fāng xiōng孔方兄
- zhēng xiē zǐ爭些子
- mù zǐ木子
- dēng tú zǐ登徒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