跋履山川

意思解釋
基本解釋形容遠(yuǎn)道奔波之苦。參見“跋山涉水”。
出處《左傳 成公十三年》:“文公躬擐甲胄,,逾越險阻,征東之諸之侯。”
例子夫齊之去周二千余里,而使其已化之骨,跋履山川,觸冒寒暑,自東徂西,以葬于封守之外,于死者為不仁。”清·顧炎武《日知錄·太公五世反葬于周》
基礎(chǔ)信息
拼音bá lǚ shān chuān
注音ㄅㄚˊ ㄌㄩˇ ㄕㄢ ㄔㄨㄢ
感情跋履山川是中性詞。
用法作謂語、賓語;指長途旅行。
近義詞跋山涉水
字義分解
更多成語的意思解釋
- 旁敲側(cè)擊(意思解釋)
- 逆道亂常(意思解釋)
- 裾馬襟牛(意思解釋)
- 舉重若輕(意思解釋)
- 舉善薦賢(意思解釋)
- 空費詞說(意思解釋)
- 兵無常勢(意思解釋)
- 以身試法(意思解釋)
- 觸目皆是(意思解釋)
- 衣錦還鄉(xiāng)(意思解釋)
- 絆腳石(意思解釋)
- 飯囊酒甕(意思解釋)
- 善游者溺(意思解釋)
- 量能授官(意思解釋)
- 死不開口(意思解釋)
- 著手成春(意思解釋)
- 將功折罪(意思解釋)
- 愛則加諸膝,惡則墜諸淵(意思解釋)
- 依樣畫葫蘆(意思解釋)
- 知往鑒今(意思解釋)
- 欺人自欺(意思解釋)
- 臭名昭著(意思解釋)
- 氣味相投(意思解釋)
- 各人自掃門前雪,莫管他人瓦上霜(意思解釋)
- 離本趣末(意思解釋)
- 刮目相看(意思解釋)
- 進(jìn)進(jìn)出出(意思解釋)
- 無窮無盡(意思解釋)
※ 跋履山川的意思解釋、跋履山川是什么意思由漢語字典在線查詢提供。
相關(guān)成語
成語 | 解釋 |
---|---|
以文亂法 | 文:指儒家的經(jīng)典。引用儒家的經(jīng)典,非議國家法令。 |
身無分文 | 形容非常貧窮。 |
甕中之鱉 | 比喻已在掌握之中;逃跑不了的東西。甕:大壇子;鱉:甲魚。 |
用心良苦 | 費勁心血 |
胸有成竹 | 原指畫竹子在動筆之前腦子里先有竹子的完整形象。現(xiàn)比喻做事情動手之前心里已有主意;有打算或有把握。成:完全的。 |
楊柳依依 | 楊柳:古詩文中楊柳通用,泛指柳樹。依依:輕柔的樣子。古人送行,折柳相贈,表示依依惜別。比喻依依不舍的惜別之情。 |
奇才異能 | 奇:少見的;異:特別的。指特殊的才智和能力。 |
揚幡擂鼓 | 幡:垂直的長條旗子。舞動著幡,敲打著鼓。形容熱熱鬧鬧地大事張揚。 |
學(xué)而時習(xí)之 | 學(xué)過的內(nèi)容要經(jīng)常復(fù)習(xí)它。 |
昂首挺胸 | 昂:仰;抬起;挺胸:挺起胸膛。仰著頭;挺起胸膛。形容精神飽滿的樣子。 |
促膝談心 | 促:挨近;促膝:膝蓋挨近膝蓋。形容面對面靠近坐著;親密地交談心里話。 |
之死靡二 | 同“之死靡它”。 |
刀光劍影 | 刀的閃光;劍的投影。表示拿刀持劍的人將要動手;顯出殺氣騰騰的樣子。現(xiàn)用于壞人就要行兇;干壞事。也形容激烈斗爭的場面。 |
敷衍了事 | 敷衍:將就應(yīng)付;不認(rèn)真。了:了結(jié)。將就應(yīng)付地把事辦了。指做事不認(rèn)真;缺乏責(zé)任心。 |
發(fā)號施令 | 發(fā)、施:發(fā)布;下達(dá);號:號令、命令。發(fā)布命令;下達(dá)指示;進(jìn)行指揮。 |
今是昨非 | 現(xiàn)在是對的;過去錯了。 |
罪上加罪 | 指罪惡更為嚴(yán)重。 |
意興索然 | 索然:全無,空盡。興致全無。形容一點興致也沒有。亦作“興致索然”。 |
龍馭上賓 | 亦作“龍御上賓”。《史記·封禪書》:“黃帝采首山銅,鑄鼎于荊山下。鼎既成,有龍垂胡涘下迎黃帝。黃帝上騎,群臣后宮從上者七十馀人,龍乃上去。”后因用“龍馭上賓”為皇帝之死的諱飾語。意為乘龍升天,為天帝之賓。 |
斷織勸學(xué) | 原指東漢時樂羊子妻借切斷織機上的線,來諷喻丈夫不可中途廢學(xué)。后比喻勸勉學(xué)習(xí)。 |
升官發(fā)財 | 謂提升了官職,同時就能獲得更多的物質(zhì)財富。 |
生知安行 | 生來就知道天下通行的大道,從容安然地實現(xiàn)天下的大道。 |
各人自掃門前雪,莫管他人瓦上霜 | 比喻不要多管閑事。 |
圖窮匕見 | 比喻到最后露出了事物的真相或本來的目的。窮:盡;匕:匕首;短劍。 |
當(dāng)頭棒喝 | 當(dāng)頭:迎頭;喝:大聲喊叫。原是佛教用語。禪宗和尚接待初學(xué)的人用棒迎頭一擊;或大喝一聲;以考驗對方的領(lǐng)悟程度。現(xiàn)在泛指使人震動和醒悟的猛烈手段。 |
離本趣末 | 趣:通“趨”,趨向。丟掉根本,追逐末節(jié) |
刮目相看 | 去掉舊的看法;用新眼光看待。 |
歐風(fēng)美雨 | 比喻來自歐美的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侵襲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