炳燭之明

意思解釋
基本解釋炳燭:點燃蠟燭。指不能持久的光亮。
出處漢·劉向《說苑·建本》:“少而好學(xué),如日出之陽;壯而好學(xué),如日中之光;老而好學(xué),如炳燭之明。”
基礎(chǔ)信息
拼音bǐng zhú zhī míng
注音ㄅ一ㄥˇ ㄓㄨˊ ㄓ ㄇ一ㄥˊ
繁體炳燭之明
感情炳燭之明是中性詞。
用法作主語、賓語;指短暫的光亮。
字義分解
更多成語的意思解釋
- 邇安遠至(意思解釋)
- 故家喬木(意思解釋)
- 光前耀后(意思解釋)
- 己之所不安,勿施于人(意思解釋)
- 丑聲遠播(意思解釋)
- 窮鄉(xiāng)僻壤(意思解釋)
- 樂道好古(意思解釋)
- 大包大攬(意思解釋)
- 春山如笑(意思解釋)
- 牝雞司晨(意思解釋)
- 懸崖勒馬(意思解釋)
- 不翼而飛(意思解釋)
- 挖空心思(意思解釋)
- 生拉硬扯(意思解釋)
- 牛刀小試(意思解釋)
- 法不阿貴(意思解釋)
- 粉墨登場(意思解釋)
- 古里古怪(意思解釋)
- 安身立命(意思解釋)
- 綿里藏針(意思解釋)
- 任憑風(fēng)浪起,穩(wěn)坐釣魚臺(意思解釋)
- 草滿囹圄(意思解釋)
- 意料之外(意思解釋)
- 呼風(fēng)喚雨(意思解釋)
- 扣人心弦(意思解釋)
- 福善禍淫(意思解釋)
- 以夷制夷(意思解釋)
- 流風(fēng)馀俗(意思解釋)
※ 炳燭之明的意思解釋、炳燭之明是什么意思由漢語字典在線查詢提供。
相關(guān)成語
成語 | 解釋 |
---|---|
雙棲雙宿 | 宿在一起,飛在一起。比喻相愛的男女形影不離。 |
低聲下氣 | 形容說話時恭順卑微的樣子。 |
首身分離 | 首:頭。頭和身體分開了。指被砍頭。 |
阿世取容 | 阿世:曲意迎合世俗;取容:博得別人的歡心。迎合世俗,取悅于人。 |
逸游自恣 | 逸:安閑;自恣:放縱自己。安閑自在地漫游,任意放縱自己。 |
存而不議 | 存:保留;議:討論。指把問題保留下來,暫不討論。 |
喟然長嘆 | 喟然:嘆氣的樣子。因感慨而深深地嘆氣。 |
材輕德薄 | 指才德疏淺。有時用為謙詞。 |
平淡無奇 | 奇:特殊。平平淡淡;沒有什么顯著的、出色的地方。 |
經(jīng)緯天下 | 經(jīng),緯:治理。指治理國家。 |
萬里長城 | 指我國長城。也比喻國家所依賴的大將。現(xiàn)也比喻人民的軍隊。 |
節(jié)哀順變 | 抑制哀傷,順應(yīng)變故。用來慰唁死者家屬的話。 |
走南闖北 | 指走過南方北方不少地方。也泛指闖蕩。 |
婆婆媽媽 | 形容人動作瑣細,言語羅唆。也形容人感情脆弱。 |
通今達古 | 同“通今博古”。 |
穩(wěn)如泰山 | 穩(wěn):穩(wěn)固。穩(wěn)固得像泰山一樣。形容極其穩(wěn)固;不可動搖。 |
卑鄙齷齪 | 齷齪:骯臟。品行惡劣下流。 |
山陰道上,應(yīng)接不暇 | 山陰道:在會稽城西南郊外,那里風(fēng)景優(yōu)美。原指一路上山明水秀,看不勝看。后用下句比喻來往的人多,應(yīng)接不過來。 |
竹籃打水一場空 | 比喻費了力沒有效果。 |
色厲內(nèi)荏 | 色:神色;歷:歷害;內(nèi):內(nèi)心。荏:軟弱;怯懦。形容外表嚴厲強硬;內(nèi)心怯懦軟弱。 |
高山仰止,景行行止 | 高山:比喻高尚的品德;止:語助詞;景行:大路,比喻行為正大光明。仰望著高山,效法著大德。比喻對高尚的品德的仰慕。 |
形形色色 | 形容事物類別很多;各種各樣的都有。形形:原指生出這種形體;色色:原指生出這種顏色。 |
東道主 | 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。 |
面授機宜 | 面:當面;授:教;傳授;機宜:適應(yīng)時機的對策、辦法。當面教給應(yīng)采取的機密的對策或措施。 |
平時不燒香,急來抱佛腳 | 諺語。原比喻平時不往來,遇有急難才去懇求。后多指平時沒有準備,臨時慌忙應(yīng)付。 |
妨功害能 | 壓抑陷害有功有能的人。 |
阿時趨俗 | 阿:迎合。迎合時尚和世俗。 |
如入鮑魚之肆,久而不聞其臭 | 鮑魚:咸魚;肆:店鋪。如同進入咸魚店,時間一長就聞不到它的腥臭味。比喻環(huán)境對人的熏染和影響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