彼一時,此一時的成語故事

拼音bǐ yī shí,cǐ yī shí
基本解釋那是一個時候,現在又是一個時候。表示時間不同,情況有了變化。
出處先秦 孟軻《孟子 公孫丑下》:“彼一時,此一時也。五百年必有王者興,其間必有名世者。”
彼一時,此一時的典故
戰國時期,燕王噲把政權交給宰相子之,從而發生內亂,齊國趁機出兵燕國搶占土地。孟子極力主張出兵,要燕王給齊王稱臣,從而推行仁政。但齊王卻只看見燕國的土地與財富。孟子的學生充虞十分不滿。孟子感慨地說:“彼一時,此一時也。”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彼一時,此一時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虛位以待 | 明 馮夢龍《東周列國志》:“寧可虛位以待人,不可以人而濫位。” |
積不相能 | 南朝 宋 范曄《后漢書 吳漢傳》:“君與劉公積不相能,而信其虛淡,不為之備,終受制矣。” |
流離瑣尾 | 《詩經 邶風 旌丘》:“瑣兮尾兮,流離之子”。 |
不過爾爾 | 清 沈復《浮生六記 浪游記快》:“其紅門局之梅花,姑姑廟之鐵樹,不過爾爾。” |
水至清則無魚 | 西漢 戴圣《大戴禮記 子張問入官》:“故水至清則無魚,人至察則無徒。” |
全科人兒 | |
卬首信眉 | 《漢書 司馬遷傳》:“今已專職形為埽除之隸,在阘茸之中,乃欲卬首信眉,論列是非,不亦輕朝廷,羞當世之士邪!” |
懸而未決 | 孫中山《救國之急務》:“已將一切問題決定,惟有如何處置國會一層,懸而未決。” |
轍鮒之急 | 戰國·宋·莊周《莊子·外物篇》:“車轍中有鮒魚焉,曰‘我東海之波臣也,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!’” |
火樹銀花 | 唐 蘇味道《正月十五夜》詩:“火樹銀花合,星橋鐵鎖開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