騎虎難下的成語故事

拼音qí hǔ nán xià
基本解釋騎在老虎背上不能下來。比喻事情進行到中途;迫于形勢;不能停下來只好干到底;進退兩難。
出處《明史 袁化中傳》:“懼死之念深,將鋌而走險,騎虎難下?!?/p>
東晉成帝的時候,大臣溫嶠組織了一支聯軍去討伐叛亂的***。在戰爭的初期,有幾路聯軍連連失利,軍中糧食也快用完了。 這種境況很讓主帥陶侃著急,他生氣地對溫嶠說:“你動員我來時,說一切都已安排妥當,現在交戰不久,軍糧就快完了,如果不能馬上供應軍糧,我只有撤軍?!?/p> 溫嶠對陶侃說:“自古以來,要想打勝仗,首先得內部團結。現在我軍雖然乏糧,處境困難,可如果馬上撤軍,不僅會讓人恥笑我們,而且也會使叛軍更加囂張。我們目前的處境,正如騎在猛獸的身上,不把猛獸打死,怎么能夠下得來呢?咱們只有一鼓作氣堅持到底呀!” 陶侃接受了溫嶠的勸說,率軍奮勇殺敵,終于打敗了叛軍。 溫嶠勸說陶侃的“騎猛獸安可下哉”一句話,后來演變成了成語“騎虎難下”。表示事情發展到一定程度想要停下來已經不可能,因而騎虎難下也含有進退兩難的意思。
騎虎難下的典故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騎虎難下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遏惡揚善 | 《周易 大有》:“君子以遏惡揚善,順天休命?!?/td> |
滿天星斗 | 唐 杜牧《華清宮三十韻》:“雷霆馳號令,星斗煥文章?!?/td> |
遺形藏志 | 漢·嚴遵《道德指歸論·上德不德》:“遺形藏志,與道相得?!?/td> |
不三不四 | 明 凌濛初《二刻拍案驚奇》第五卷:“可見元宵之夜,趁著喧鬧叢中干那不三不四勾當的,不一而足?!?/td> |
慌里慌張 | 老舍《假若我有那么一箱子畫》:“因為伯龍就是那么個一天到晚慌里慌張的人,這個腳朝天的圖章正好印上了他的人格。” |
拉大旗作虎皮 | 魯迅《且介亭雜文末編·答徐懋庸并關于抗日統一戰線問題》:“首先應該掃蕩的,倒是拉大旗作虎皮,包著自己,去嚇唬別人。” |
空口無憑 | 清 李寶嘉《官場現形記》第27回:“空口無憑的話,門生也不敢朝著老師來說?!?/td> |
冠絕一時 | 《晉書·劉聰載記》:“十王習擊刺,猿臂善射,彎弓三百斤,膂力驍捷,冠絕一時。” |
鴻儒碩學 | 《晉書·儒林傳序》:“鴻儒碩學,無乏于時?!?/td> |
婆婆媽媽 | 清 曹雪芹《紅樓夢》第11回:“寶玉,你忒婆婆媽媽的了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