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老還童的成語故事

拼音fǎn lǎo huán tóng
基本解釋反:扭轉(zhuǎn);還:回復(fù)原來的狀態(tài)。扭轉(zhuǎn)衰老;回復(fù)童年。形容衰老的人恢復(fù)了青春的健康或精神。
出處《云笈七簽》第60卷:“日服千咽,不足為多,返老還童,漸從此矣?!?/p>
相傳,劉安自年青時代起,就喜好求仙之道。封淮南王以后,更是潛心鉆研,四處派人打聽卻老之術(shù),訪尋長生不老之藥。有一天,忽然有八位白發(fā)銀須的老漢求見,說是他們有卻老之法術(shù),并愿把長生不老之藥獻給淮南王。劉安一聽,知是仙人求見,真是大喜過望,急忙開門迎見,但一見那八個老翁,卻不禁啞然失笑。原來八個老漢一個個白發(fā)銀須,雖然精神矍鑠,但畢竟是老了呀!哪會有什么防老之術(shù)呢? “你們自己都那樣老了,我又怎么可以相信,你們有防老之法術(shù)呢?這分明是騙人!”說完,叫守門人把他們攆走。 八個老漢互相望了一眼,哈哈笑道:“淮南王嫌我們年老嗎?好吧!那么,再讓他仔細地看看我們吧!” 說著,八個老翁一眨眼工夫,忽然全變成兒童了。已經(jīng)年老的人,一下子回復(fù)到了兒童時期,這是全然不可能的,所以這僅僅是傳說故事而已?!对企牌吆灐愤@部道教書籍中提到的“返老還童”,也僅僅是煉丹、法術(shù)的有關(guān)傳說罷了。
返老還童的典故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返老還童)相關(guān)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鬼怕惡人 | 舊題宋·蘇軾《艾子雜說》:“王曰‘前人已不住矣,又安敢禍之?’艾子曰:‘真是鬼怕惡人也。’” |
堅強不屈 | 荀況《荀子 法行》:“堅剛而不屈,義也。” |
個人主義 | 毛澤東《關(guān)于糾正黨內(nèi)的錯誤思想》:“這是小資產(chǎn)階級個人主義的表現(xiàn)。” |
引鬼上門 | 明·凌濛初《初刻拍案驚奇》卷二十二:“吾本等好意,卻叫得‘引鬼上門’,我而今不便追究,只不理他罷了。” |
遁世離俗 | 《楚辭·九章·悲回風(fēng)》“望大河之洲渚兮,悲申徒之抗跡”漢·王逸注:“申徒狄也,遇暗君遁世離俗,自擁石赴河,故言抗跡也。” |
拭目以待 | 明 羅貫中《三國演義》:“朝廷舊臣,山林隱士,無不拭目以待?!?/td> |
半吊子 | 丁玲《我所認識的瞿秋白同志》:“他卻說自己是‘半吊子文人’,也是一種夸大,是不真實的。” |
化鴟為鳳 | 語出《后漢書·循吏傳·仇覽》:“時考城令河內(nèi)王渙,政尚嚴猛,聞覽以德化人,署為主簿。謂覽曰:‘主簿聞陳元之過,不罪而化之,得少鷹鹯之志邪?’覽曰:‘以為鷹鹯不若鸞鳳。’” |
折臂三公 | 唐·劉禹錫《秘書崔少監(jiān)墜馬長句因而和之詩》:“上車著作應(yīng)來問,折臂三公定送方?!?/td> |
行不顧言 | 戰(zhàn)國·鄒·孟軻《孟子·盡心下》:“言不顧行,行不顧言,則曰:古之人,古之人?!?/td>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