匹夫無罪,懷璧其罪的成語故事

拼音pǐ fū wú zuì,huái bì qí zuì
基本解釋百姓本沒有罪,因身藏璧玉而獲罪。原指財寶能致禍。后亦比喻有才能、有理想而受害。
出處春秋·魯·左丘明《左傳·桓公十年》:“匹夫無罪,懷璧其罪。”
匹夫無罪,懷璧其罪的典故
古代有個虞國民夫得到一塊寶玉,當時朝廷虞王想搜羅天下的奇珍異寶。民夫不想貢獻上去,后來人家勸他,說有諺語“匹夫無罪,懷璧其罪”,如果不交上去就會招致殺身之禍。民夫覺得有理,后悔當初,就趕忙把璧玉獻給虞王。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匹夫無罪,懷璧其罪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奉命惟謹 | 明 李東陽《先考贈少傅府君誥命碑陰記》:“東陽皆奉命惟謹。” |
噓寒問暖 | 冰心《關于女人 我最尊敬體貼她們》:“孩子們安靜聽話,太太笑臉相迎,噓寒問暖。” |
順口溜 | 路遙《平凡的世界》第三卷第六章:“群眾中廣泛流傳的幾句順口溜形象地概括了眼下的形勢:上面放,下面望,中間有些頂門杠!” |
眾喣山動 | 明 李東陽《余肅敏公傳》:“役未及興,而眾喣山動。” |
德容言功 | 語出《禮記·昏義》。見“德言容功”。 |
群龍無首 | 《周易 乾》:“用九,見群龍,無首,吉。” |
一文不名 | 西漢 司馬遷《史記 佞幸列傳》:“竟不得名一錢,寄死人家。” |
庖丁解牛 | 先秦 莊周《莊子 養生主》:“庖丁為文惠君解牛,手之所觸……” |
弟子孩兒 | 元·無名氏《鴛鴦被》第二折:“我走到半路,被那巡更的歹弟子孩兒把我攔住,道我是犯夜的。” |
戶告人曉 | 西漢 劉向《列女傳 梁節姑姊》:“梁國豈可戶告人曉也?被不義之名,何面目以見兄弟國人哉!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