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鄶而下

意思解釋
基本解釋表示自此以下的不值得評論。同“自鄶以下”。
出處郭沫若《雄雞集 關(guān)于大規(guī)模搜集民歌問題》:“太史公的觀點是反統(tǒng)治者的,所以《史記》所提供的史料,比《漢書》可貴,后來的史官更是自鄶而下了。”
基礎信息
拼音zì kuài ér xià
注音ㄗˋ ㄎㄨㄞˋ ㄦˊ ㄒ一ㄚˋ
繁體自鄶而下
感情自鄶而下是中性詞。
用法作賓語、分句;指不值一提。
近義詞自鄶無譏、自鄶以下
字義分解
更多成語的意思解釋
- 渾然一體(意思解釋)
- 沒顛沒倒(意思解釋)
- 噓寒問暖(意思解釋)
- 假公濟私(意思解釋)
- 眾喣山動(意思解釋)
- 炙手可熱(意思解釋)
- 壞法亂紀(意思解釋)
- 穩(wěn)操勝券(意思解釋)
- 火燭銀花(意思解釋)
- 時至運來(意思解釋)
- 望而生畏(意思解釋)
- 青云直上(意思解釋)
- 正人君子(意思解釋)
- 乳臭未干(意思解釋)
- 塵外孤標(意思解釋)
- 粗制濫造(意思解釋)
- 融會貫通(意思解釋)
- 敢不承命(意思解釋)
- 道山學海(意思解釋)
- 念茲在茲(意思解釋)
- 唯利是圖(意思解釋)
- 伸手不見五指(意思解釋)
- 圓鑿方枘(意思解釋)
- 福善禍淫(意思解釋)
- 三十六計,走為上計(意思解釋)
- 惹是生非(意思解釋)
- 妨功害能(意思解釋)
- 牛衣對泣(意思解釋)
※ 自鄶而下的意思解釋、自鄶而下是什么意思由漢語字典在線查詢提供。
相關(guān)成語
成語 | 解釋 |
---|---|
不動聲色 | 動:變動;聲:說話的聲音;色:臉色。內(nèi)心活動絲毫沒有在語言和神情上流露出來。形容鎮(zhèn)靜、沉著。也作“聲色不動”、“不露聲色”。 |
不屑一顧 | 不屑:認為不值得;不愿意做或不愿意接受;一顧:看一下。不值得一看。指對某些事物或人看不起。 |
盡信書不如無書 | 泛指讀書不要拘泥于書上或迷信書本。 |
前因后果 | 佛教講;先前種什么因;后來就結(jié)什么果;指事情發(fā)生的起因和它的結(jié)果。指事情的全部過程。 |
頤指氣使 | 頤:腮幫子;指:指揮;氣:神氣;使:指使。用腮幫子來指揮人;用神氣來支使人。 |
旦夕之間 | 旦:早晨。夕:晚上。早晚之間,形容在很短時間內(nèi)。 |
起兵動眾 | 眾:大隊人馬。舊指大規(guī)模出兵。現(xiàn)多指動用很多人力做某件事。 |
來蹤去跡 | 蹤、跡:腳印。來去的蹤跡;指人、物的來歷或事物的前因后果。 |
兢兢戰(zhàn)戰(zhàn) | 兢兢:小心謹慎的樣子;戰(zhàn)戰(zhàn):畏懼的樣子。形容害怕而小心謹慎的樣子。 |
閉關(guān)自守 | 守:防守。封閉關(guān)口;并加以防守;不跟外界往來。也比喻因循守舊;不接受外界事物的影響。 |
飛檐走壁 | 舊小說中形容有武藝的人身體輕捷,能夠跳上房檐,越過墻壁。 |
纏綿悱惻 | 纏綿:情感縈繞而不能解脫;悱惻:悲苦。形容心情悲苦;無法排遣。后也指詩文情調(diào)凄愴而婉轉(zhuǎn)。也作“悱惻纏綿”。 |
有血有肉 | 有生命;有活力;形容文藝作品形象生動;內(nèi)容充實。 |
量能授官 | 根據(jù)人的能力大小而授予適當官職。 |
珠玉之論 | 形容精辟的言論,卓越的見解。 |
白首之心 | 老年時的壯志。 |
立竿見影 | 立起竿子馬上就可以見到竿的影子。比喻立見功效。 |
韓信將兵,多多益善 | 將:統(tǒng)率,指揮。比喻越多越好。 |
汲汲顧影 | 惶惶然自顧其影,孤苦失望的樣子。也指頻頻地自顧其影,洋洋得意的樣子。 |
心小志大 | 辦事小心,抱負遠大。 |
避俗趨新 | 避:舍棄;趨:奔赴,趨向。指舍棄舊俗而追求新潮。 |
福善禍淫 | 指行善的得福,作惡的受禍。 |
舉目無親 | 舉目:抬頭看。抬頭張望;沒有一個親人。形容人生地疏、孤獨無依。 |
長他人志氣,滅自己威風 | 指一味助長別人的聲勢,而看不起自己的力量。 |
橫拖倒扯 | 猶橫拖倒拽。 |
雞毛蒜皮 | 比喻無關(guān)緊要的小事或毫無價值的東西。 |
井中視星 | 從井里看天上的星星。比喻眼光短淺,見識狹隘。 |
異軍突起 | 異軍:另外一支軍隊。指另一支引人注目的力量突然興起。 |